加快数字化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的两个重大战略。抓住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度融合,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随着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尤其是农村电商的深入发展,农村农业成为大数据资源生产和应用的主战场,大数据应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数据能够有效促使农村产业发展大数据。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融合电子商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农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益,进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大数据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深度融合,让农业生产经营数据“上云”,并通过算法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大数据在农业市场预测、农业种植、农产品上行和农资产品下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大推动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建设和形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产业链全链条分析,实现农产品价格预测预警,从而解决部分农产品盲目生产或供应波动问题。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业,利用物联网、遥感、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信息采集车、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农业种植等生产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根据分析结果对农业智慧生产进行标准化的监管、指导和调度等。通过获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灾虫病害信息,结合大数据技术分析灾虫病害状况,提出防治办法和处理意见等,将大大提高对灾虫病害的防治。大数据还在农产品加工与流通领域以及农产品上行和农资产品下行的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农产品质量追溯和农村电商包括农村物流就是典型应用场景,尤其是农村电商破解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个体分散性与大市场对接性的矛盾。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通过建立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实时监测防洪减灾等各类风险等,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数据库,有力保障农村生态宜居建设,提高农村生态宜居环境质量。利用大数据对乡村振兴建设效果进行追踪,并在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产品品牌效应同时增强环保意识,达到用大数据驱动农村环境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大数据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分析农民对于居住环境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农民居住环境优化的精准性,让农民更好地融入现代文明生活,共同享有信息化发展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大数据的优势日益凸显。建立乡风文明数据库,这样不仅能够对乡风民俗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继承,还能对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参照的客观数据。互联网时代,应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风文明教育课堂,促进现代乡村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融合发展,为产业兴旺和生态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信息化时代治理结构发生变化,治理体系不同于过去。大数据在优化我国农村治理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综合大数据系统,打破各部门相对孤立的数据壁垒,为协同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依托大数据整合资源,可以实现政府、市场、组织多元参与的转变。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实时的大数据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由政府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再次,大数据的定量分析功能对基层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量化和评估,同时能够发现农村问题与农业要素、农村资源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潜在因果关系,有助于农村治理的精细化。最后,依托大数据的应用,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线上党支部,建立犯罪预防大数据,实现联防联治。依托线上行政职能,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农村治理活动。增强政务党务公开,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效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热情。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首先,通过大数据应用,构建涵盖农产品、土地资源、农产品流通、农业技术、政府服务等农村大数据基础信息系统;不断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和农产品产销流通体系的高效化,发挥大数据在“三农”上的助推功能,扩大农民福利。其次,借助大数据在应用方面的作用,拓展农民致富渠道。优化引导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强化农产品溯源体系与征信系统对接,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记录、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进一步保障农产品质量。运用大数据解决农产品市场化经营中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平台”,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帮助农民扩大收入,提高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