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物。而我们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提取出信息,帮助我们决策。用信息论的奠基者香农的话说就是“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性的不确定性的东西”。
当人们有了大量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对信息再进行总结归纳,将其体系化,就形成了知识,写在了书本上。所以,我们翻开课本是学知识的嘛。
而智慧呢,则是在我们有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加上我们的亲自实践,得出的人生经验或者对世界的看法,这就带有很多人的主观色彩了。比如孔子、孟子这些先贤,我们一般不会称他们是有知识的人(当然他们肯定是有知识的),我们通常会称他们为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们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带有他们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像牛顿,我们一般评价他是有知识的人,因为他的物理学理论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世界的方法。
大家都在说现在是所谓的“大数据时代”,其实就是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搜集到大量的、多维度的数据,然后再用一些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的算法从中得到信息,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大数据的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上述四个要素的转化过程。
2、将数据赋予意义,叫做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把样本各列最上面作为列名的那一行汉字去掉,那就是数据,加上那行汉字后,那一列列的就叫做信息了
3、信息压缩、提炼,从中找出的规律,叫做知识,其中能离开现场进行传播、教授的是知识,无法离开现场的叫做经验
简单的说,我们用知识对数据进行识别、赋能、处理、联动的过程,就是信息化。
数据本身没有价值。但通过处理数据,你得到了信息。信息之于数据,就如同葡萄酒之于葡萄园:那是美味醇厚的经过提取和蒸馏之后的产物。面对着这如山的信息,就和面对数据超载一样,你有了同样的疑问:你花了那么多钱来收集信息,意义在哪里?信息本身变成了一个问题,而不是一项解决方案。所以,你投入了那么多,从那么多数据中提取出了那么多信息,为的是什么呢?你用自己对数据的投入来类比,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你在数据上投入了很多,然后从数据中提炼出了信息;现在你期望,能够从信息中提炼出更有价值的什么东西。你得为这个“什么东西”命名。叫它“知识” 怎么样?这样,知识管理开始流行起来了。它许诺企业,将会帮助它们从那些如山的信息中识别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予以分享。 当然,为了让知识看起来像是信息的产出,你就不得不从根本上重新定义知识。
理解知识,需要区分三个核心概念:数据,信息,知识!——陈春花《价值共生》
数据,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之前,就仅仅是一些数字而已,没有任何用处,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就变成了信息,而将这些信息用来决策,判断,就变成了知识!数据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同的人将其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得到不同的信息,而不同的人用相同的信息,也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这个月业绩做了50万,这是一个数据。员工A拿上个月业绩对比,得出结论,业绩增长了10%,这是个信息。员工B拿去年同期对比,得出结论,业绩下降了5%,这也是个信息。同一个数据,可以得出不同的信息。老板说对比去年下降了5%,你们有何行动?员工A说受疫情影响,经济复苏缓慢,等经济复苏了就可以恢复了,员工B说,受疫情影响,很多人转成线上购买,我们是否也考虑做线上,提升业绩?同样是业绩下降5%,受疫情影响,相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决策!
1.知识你知不知道,它就在那里,但是可以帮你查询所需的数据,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2.信息可以转化为可调用的数据如参数/代码/公式。知识可运用这些数据为工作生产服务
3.数据是海量的具有细节的知识,人脑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取和调用,它是被计算机和相关硬件控制的
看了一遍本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基于DIKW的升序,但是前几天浏览了关于DIKW主题的一些文章,发现【信息】其实不是一开始就夹在【数据】和【知识】之间,而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并存,也就是说【信息】才是最底层的。
【数据】是记录的【信息】数据信息,【知识】是有组织的可验证的【信息】,所以说自然语言会有分歧,不同语境不同意义。
广义的【信息】,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就是一切已经认知或者可能认知的【信息】,狭义上的【信息】,根据DIKW的逻辑,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义,【信息】=【数据】+【意义】。
看懂了下面这张图(特别是左上角的信息收敛三角),你就完全明白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
各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都有着相同或不同的信息表达、交流。对人类而言,对信息体系化、系统化,形成了信息体系,即知识。数据是什么?载体!是我们人类选择的一种特殊的信息呈现方式,其与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紧密关联。数据是一种信息载体,你赋予这个数据什么样的信息,它就有什么样的属性。比如,一个部门的私有数据,其承载的是信息的私有性。一个产品化的数据,则是产品化的信息。所以数字化与信息化是不同的。信息化有许多种形式和方法,只是我们当前主流选择了数字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