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能力渐成学界热门。什么是数据能力?目前没有定论,莫衷一是。在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定义认为:“数据能力:即贯穿于数据生命全周期的数据采集、表示、描述、发现与检索、选择与评价、分析、利用、引用、整合、复用、保存、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所需的技能”。[1]这个定义尽可能全的列举了数据能力涉及的方方面面,但没有指明数据体。由于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数据本身没有意义,数据只有对主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意义。因此,数据能力的实质是主体获得所需信息并为自身所用的能力。
档案界的观点认为:“数据要是指个体掌握一定的手段和方式,获取自身所需数据,并能够将所获取的数据为自身所用”。[2]这里的“个体”是指数据应用过程中的主体——人。就档案数据能力而言,就是指应用档案数据的人。
档案数据是数据,具有数据的共有特性。档案数据能力是数据能力的一部分,具有数据能力的共有特征。因此,应急情况下主体数据能力的特征,与应急情况下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具有一定的共性。归纳梳理典型应急场景下主体数据能力应用,对于应急状态下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建设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郑州“7.20”暴雨成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在灾害发生及之后的救援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价值的应急情况下主体数据应用场景,本文选择若干典型场景为样本,就不同场景下主体对数据形成、获得、舍取、发布、传递、输送、接收、收集、分类、归集、处理等环节的处置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应急状态下档案主体数据能力的构成及发挥。由于典型场景样本均来自媒体报道,由于报道渠道不同,难免有不同之处,如有不当或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1.1 场景一:女子远程求母子。7月20日的郑州,暴雨如注,一辆黑色轿车在积水中熄火,瞬间成为“孤舟”。此时,一位老人和两个孩子被困车中,门没有办法被打开,雨即将淹过车顶。17点25分左右,老人打电话(信息工具应用)求助:车被困在路中间,已经进水 (发出明确信息) 。老人的女儿、孩子的母亲于婷(化名),四处寻求救援,但是电话(信息工具应用)一直占线 (信息扩散) 。她让母亲说了准确位置,并观察周围情况 (索取特征信息) 。目之所及,只有一家便利店、一家酒店和一家面馆(反馈位置特征信息)。她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工具应用)到了便利店老板的电话(利用位置特征信息搜索相关联系人),可惜拨打了两次,没拨通。17点30分,正在另一个店里抢救货物的便利店老板卢联盟,看到两个未接来电,立刻回拨过去(反馈获得连接)。对面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麻烦你帮忙救救人好吗!”“你放心,我马上安排人”。不会游泳的他,第一个赶到现场。随后,卢联盟打电话,给附近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李坤朋(信息传输),他正在酒店前台抢救电脑,挂掉电话。李坤朋想都没想,拿着旁边的一把菜刀就冲了出去。
“有人来了!”17点40分左右,于婷从母亲的电话里获悉,有人到了 (信息反馈) 。
李坤朋第一个赶到了现场。救援“孤舟”数据信息,更多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透过天窗,李坤朋看到车内一位阿姨,在不停挥手,旁边还有两个孩子。李坤朋赶紧用菜刀砍车窗,没能砍破,看到周围陆续有人赶来,他大喊,快拿一个锤子过来 (准确发布信息) !17岁的王志磊听到喊声,冲到水里,身高1米83的他抢过菜刀,使劲砸了几下,仍不能砸破玻璃。此时,不远处巡逻的保安娄彦喆,正拿着锤子赶往车边。同事樊小亮脱了上衣,也跟了过去。那一小时,郑州降雨量,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 (背景环境信息) 。
那一小时(时间(实践)信息),学生、老师、面馆老板、物业保安、不知名的路人……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逆向赶来。
旁边一家酒店的老板殷龙飞,抱着一只蓝色的大水桶扑了上去。附近酒吧工作的24岁青年王深圳和同事冯进朝找到一捆消防绳,也往轿车的方向赶去。孩子的舞蹈老师陈阳阳,看到于婷的朋友圈(多种渠道发布信息),也从离事发地最近的地铁站下车赶去。
听到呼救的面馆老板李祥来不及多想(向),拿上店里的大锤子冲了过去。此时,娄彦喆已赶到车前,李坤朋接过锤子奋力砸烂了天窗。李祥爬上车顶,在侧面车窗上凿出一个小洞,随后用手生生把玻璃扒开。17点43分,车窗终于被破开,他们把男孩拉出来,脱下雨衣将他包住,放进殷龙飞带来的蓝桶里,护送到安全的地方。最终,祖孙三人全部获救。[3]
此场景中,女子收集、检索、获得、舍取、发布、传输、反馈、工具使用诸方面超强的数据信息运用能力堪称教科书。此外,还有许多单个或多个环节处理上佳的情况,如一名被困地铁5号线的人员在拨打熟悉救援电话不通的情况下,靠熟知报社值班电线小时有人值守将被困信息传出;同样有一名困地铁5号线的人员,由于留意了于地铁停车区间隧道壁上的数字标号,准确报出被困位置;还有某报社领导要求员工发送各自位置信息以确定是否平安等等。
1.2 场景二:《待救援人员信息》共享文档。郑州“7.20”暴雨后,一份“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突破访问纪录。它是民间救援组织在腾讯文档上,进行救援信息收集的在线表格。
创建文档的网友昵称为manto。文档在创建24小时之内,“自发”更新至第270多版。文档创建第1个小时,录入、核实求助信息。第3个小时,求助者越来越多。第4个小时,加入“可提供支援场所”。第6个小时,首个“成功救援”出现……
在这一天多的时间里,一位84岁的老人被成功救援,被困一天没喝水的小宝宝得到了救助,一位被困几小时待产的孕妇被送到了医院……从空白文档到填满救援信息,这是“救命文档”现在的样子。
据了解,manto是一名从河南走出去的大学生,在朋友圈发布想为家乡做的事后,随即有30多名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分工合作整理了这份文档。上海财经大学也发布微博证实,manto为该校金融实验班学生,面对令人焦急的灾情,年轻的大学生已经行动起来。[4]
郑州暴雨之后,不只是一个这样的文档在流转。这些文档或为网友自发在腾讯文档、石墨文档等平台上发起,或为媒体、机构发起,需要援助者可在线编辑,记录所在地点、时间、被困人员、受灾情况、需要何种救援方式、联系方式等信息;求助力量则可发布人力、物资、设备联系方式等信息;待援与施援人员看到信息后可以相互联系,达成救援。并将救援结果随时发布在平台或文档上完成反馈。此场景,充分展示了年青一代在应急情况下的数据信息运用能力的创造性。
1.3 场景三:试用期医生的白大褂。7月20日晚上郑州地铁五号线沙口站至海滩寺站附近众多人员被水围困。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郑州人民医院的试工医生于逸飞,披上白大褂,逆行救人。他从下午6点到12点,跪在地上做了6个小时心肺复苏,救助了十几个人。7月22下午,记者从郑州人民医院获悉,于逸飞医生已被直接录用。
于逸飞是第一批从车里跑出来的人。但是他听见下面有人大声喊:“有没有医生?”原本已经出来的于逸飞又快速返回负二层,开始伸手救起仍旧被困在水里的乘客。“有的人是骨头受伤,刚好我也是骨科专业的,算是用到了一点我的专业知识吧。昨天我第一天上班,下午医院给新来的医生发了白大褂,当时乘客们需要医生的时候,我掏出了白大褂,人家看见有医生来了,好多人都在那鼓掌”。于逸飞说。
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于医生说:“我觉得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是医生,只要是大夫,我觉得都会这样做的”。[5]
此场景,突出展示了应急情况下标志性信息运用的作用。比如,军车到来,给受灾群众带来的希望与安全感。再比如,一位被困水淹数日超市内的妇女靠不断向外抛扔商品引起救援人员注意而获求……,都是例证。
1.4 场景四:暴雨中的抢运。7月20日下午四点的天儿,暗得像是晚上。停电,停水,信号越来越不好……坏消息一个接一个来了。
在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北区办公楼地下一层库房里存放着省局企业档案管理服务中心四万多份最原始的企业注册资料,这可是企业的“出生证”!
在北区办公的河南省药监局章锦丽局长,第一时间查看水情水势,与在长垣出差的省药监局党组书记雷生云联系沟通,安排部署应急方案。
水情就是命令!在北区办公的档案中心档案管理科科长魏惠霞等档案科三名同志迅速转移档案,但档案太多,人手远远不够,难以确保档案及时转移。
韩晓明与郑州市消防救急总队进行沟通,但救援总队的救援设备已全部出动,无法支援;与发电机销售公司联系,但因水势太大,无法送达;与花园路市政无法取得联系……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地下室的积水慢慢的开始往外排,地下室配电箱的安全隐患被消除。[6]
此场景,集中展示了档案主体应急情况数据能力。与之相似的有审计署郑州特派办《“暴雨来了,快抢救档案!》(2021.07.21.)[7]有《风“豫”同“州”档案人——河南省档案馆新馆抗洪抢险实录》文章来源于中国档案杂志,作者杨宝章.(2021.07.24.)[8]有《“豫”你同行 兰台无恙——河南省档案系统防汛救灾工作报道》文章来源于中国档案杂志,作者王天泉.段立琳.(2021.07.25.)。[9]
综前四个典型场景,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同应急场景下,主体数据能力的构成有所不同,但应用效果与数据信息获得、舍取、表达、工具使用、反馈五项能力强弱高度相关。以下着重从主体数据能力构成要素、同一应急环境下主体数据能力差异、应急情况下同一行业内不同主体间数据能力差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主体数据能力构成的五大要素。基于数据能力的理论成果和以上应急情况下典型数据能力应用场景情况反映,我们认为:数据获得能力、数据舍取能力、数据表达能力、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反馈能力是主体数据能力构成的五大基本要素。
2.1.1 数据获得能力。数据获得能力又称数据获得取力,通常是指“从海量的数据源中获取与目标内容相关的各种数据”,[10]也就是“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同自身……相关的数据”。[11]
数据获得能力是主体数据能力的基础要素,是“巧妇”之米。数据获得能力与其他四个要素关系紧密,处于中心位置。学界有将数据获得能力与数据舍取能力或数据工具使用能力并称的表述,如何选取多视研究目地不同而异,这里不作过多讨论。
2.1.2 数据舍取能力。数据舍取能力,又称数据取舍能力,或者称数据选取能力。是从获得的数据中快速甄别出与主体需求匹配度最高数据,并与以运用的能力。数据舍取能力分为“选”与“取”两个方面。这里四平八稳的讨论在应急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如果舍取只在分秒之间。数据舍取能力是主体数据能力中的核心要素。有舍才的得,舍错了可就一无所得!
2.1.3 数据表达能力。数据表达能力,也可称为数据表述能力。是指如何将获得的多种信息根据主体需要重新组合成最为简要的数据,传输出去。这里也有两个要旨:一是“表”要准确、简捷、明了,二是“达”要有效通达、送达。数据表达能力是主体数据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有信不达,等于白搭。
2.1.4 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是指:“能够有条件、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地利用必要的数据采集工具或系统”,[12]或者说是“能够合理的使用相关的方法、技巧和工具获取”[13]同自身相关的数据。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是主体数据能力中的制约性要素。数据工具尤如战士手中之武器,应急情况下不会使用武器,无异于赤手空拳上战场。在应急情况下,常用或习惯的数据工具无法使用时,是否会使用多种数据工具,就相当于B计划、C计划。
2.1.5 数据反馈能力。数据反馈能力是指数据获得方在收到数据发送主体信息后给予数据发送主体的回复数据的自觉行为。应急情况下,遇险数据主体往往同时向多方向、多部门、多对象发出数据信息,能否及时收到数据接收方的数据反馈,对于资源有限的遇险数据主体至关重要。而遇险数据主体收到外界反馈数据后的数据反馈,对于外界如果采取下一步行动也至关重要。数据反馈能力是主体数据能力的放大器、培增器。
档案主体数据能力是主体数据能力的一种,具有主体数据能力所具有的共性。因此,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同样是由档案数据获得能力、档案数据舍取能力、档案数据表达能力、档案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档案数据反馈能力五大基本要素构成。
同一应急环境下不同主体数据能力的差异在以上四个典型场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年龄差异、职业差异、环境适应性差异和工具使用差异上。
2.2.1 年龄差异。年龄差异表现在年龄大小与数据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既年龄越小,数据能力越强;年龄越大,数据能力越弱。这在上述7.20郑州暴雨灾害中典型场景一、二中,表现的最为突出。限于篇幅不展开叙述。
2.2.2 职业差异。职业差异表现在信息相关职业与数据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既从事与信息相关职业,数据能力越强,比如:媒体从业者、商业从业者、网络从业者等;不从事与信息相关职业,数据能力相对越弱。这种情况在上述7.20郑州暴雨灾害中典型场景中表现十分突出。档案主体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比如:7月22日起,兰台之家、档案工作、档案管理杂志、中国档案杂志等公众号等媒体及时多日发布了水害档案抢救方法,并通过微信群广为传播;7月24日起受损单位发布救援信息。7月24日起档案企业发布免费维修通告。7月24日起中国档案杂志、中国档案报等公众号连续报道的河南省档案系统抗灾情况。7月25日起河南省档案学会在微信群中发布水害情况汇总通知。
虽然不如有些行业的数据能力表现强,还是显示出较强的数据能力,表现可谓中规中矩。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2.2.3 环境适应性差异。环境适应性差异表现应急情况下环境适应能力与数据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既环境适应能力越强,数据能力越强,比如:医生的白大褂、军车、抛出的商品等;环境适应能力越弱,数据能力相对越弱。同样限于篇幅此处不展开叙述。
2.2.4 工具使用差异。工具使用差异表现在工具使用能力与数据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既工具使用能力越强,数据能力越强;工具使用能力越差,数据能力相对越弱。这在上述“7.20”郑州暴雨灾害中典型场景中几乎随处可见。
应急环境下不同主体表现在年龄差异、职业差异、环境适应性差异和工具使用差异,具有一定普遍性。而应急情况下同一行业内不同主体间数据能力在具有上述共性差异外,还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差异。如郑大一附院雨后晒档案一事在各档案交流群中引发的讨论,就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样本。
整个讨论从中午13:25持续到16:17,参与讨论人员分别有来自河南、山东、北京、浙江等全国许多省份的档案工作者。其中有企业档案工作者、档案服务机构从业者、高校教师、档案设备装备制造商、信息化公司从业者等。
从大家的对话中既可以看到对这一事情共同表示出的震惊、惊呀、焦急,也可以看到群策群力的出主意、想办法,还可以看到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与当事方取得联系,提供建议……。
同时,身外同一行业不同类型单位的从业者,虽然同在档案行业之内,对这一事件的反应、态度、表述和行为方向却存在差异。
一线档案工作者有关注具体应对措施方法,重在解决当前和日后类似问题的;有关注事件本身是否有违反档案法规、如何处置的;还有关注馆库选址的……;档案服务企业从业者关心的重点在技术、装备、装具推广上,还有这件事情的扩散控制……。
通过典型场景分析,讨论主体数据能力构成要素,探讨同一应急环境下主体数据能力差异及应急情况下同一行业内不同主体间数据能力差异,我们找到了应急处置中档案数据能力建设的要害之所在——主体数据能力差异。在此基础上,抓住应急情况处置中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建设的重点,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3.1 应急情况下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建设的重点。应急情况下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建设的重点,包括常识性档案数据、专业性档案数据和应急档案数据三个方面数据信息获得、舍取、表达、工具使用、反馈五项能力。
3.2 应急情况下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建设的路径。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无法完全消弭。单纯依靠主体个人的自觉与喜好,不足以使全部主体具备应急情况下超强的数据能力。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将这种能力转化成肌肉记忆,形成条件反射。将这种训练制度化、常态化,变应急情况下依赖主体个人反应,为主体整体的制度依赖。只有平时如战时,才能实现战时如平时。
3.3 应急情况下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建设的方法。应急情况下档案主体数据能力建设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讲”和“练”两个字。“讲”就是教育。将相关内容置于档案学历教育、岗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内容之中,常讲。“练”就是演练。将这种演练成为年度性、季节性内容,定时不定时的加以演习。
千年一遇的暴雨,就洞穿了我们的“万无一失”。显然仅有决心和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从容应对。就档案人、档案馆人来讲,档案信息能力是档案主体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下决心、花气力予以提高。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面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应急处置决策需求的档案数据能力建设研究”(批准编号:2020-R-5)研究成果之一。
[1]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01):21-29.
[2]聂云霞,肖坤.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学专业学生数据素养培育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03):95-103.
[3]新华社公众号2021年7月27日16:17推文《救人的“水手”,生命的方舟!》
[4]新华社公众号2021年7月22日21:58推文《“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刷屏!发布者是这名大学生……》
[5]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冰晶2021-07-22 《郑州暴雨中跪地救人的试工医生被直接录用,做了六小时心肺复苏,救了十几个人》
[6]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作者:杨会玲2021-07-27《企业档案:暴雨中的抢运》
[11][13]董薇,姜宇飞,张明昊.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的数据素养能力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11):22-29.